ShenZhenShi WanChu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Ltd
电话:0755-82526883 传真:0755-82557007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澳新亚大厦首座1720
光明区办公室: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荟萃路翠园居(综合执法大队直入100米)
萬川國際智慧(香港)有限公司
電話Tel:00852-2152 3093 傳真Fax:00852- 2156 3921
WANCHUAN INT'L INTELLECTUAL (HONG KONG) CO., LIMITED
注册地址英文:ROOM 1405A, 14/F., LUCKY CENTRE, 165-171 WANCHAI
ROAD, WANCHAI, HONG KONG
网址:www.sz8wanchuan.com
邮箱:sz8wanchuan@163.com
公众微信平台:sz8wanchuan
QQ:764681061 1140831228
- 作者: 万川知识产权
- 来源:
- 日期: 2025-07-08
- 浏览次数: 3次
作为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高度契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要求“推动知识产权融入产业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标准引领与专利护航”“构建知识产权体系”。通过前瞻布局、转化应用、风险治理和国际协调,可以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实现未来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
制度供给:加大知识产权前瞻布局
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为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的未来产业提供制度供给。当前,国家政策层面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六大方向,对未来产业的知识产权前瞻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未来产业领域的新兴技术加速迭代,传统的专利申请、审查和授权工作面临挑战,亟需提升授权及时性和权利稳定性;另一方面,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和标准化进程尚处于实践探索之中,有必要加快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融合发展。
在知识产权制度供给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优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鉴于未来产业知识跨界融合、技术路线叠加等特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路径方法均有可能调整和突破,有必要探索与未来产业创新业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规则;二是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若干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梯度化布局;三是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推动自主研发技术成为标准必要专利,掌握未来产业标准制定话语权。
场景驱动:加速知识产权转化应用
场景创新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也是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重要抓手。当前,场景驱动创新正在成为大国科技加速突破和深度博弈的新领域。应以“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为引擎,分领域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场景创新中心等新型平台,探索场景机会清单、需求能力清单、标杆案例清单“三张清单”制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功能,强化知识产权高效转化和协同运用。
一是拓宽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场景,以专利技术的场景应用为起点,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推动技术快速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场景牵引—技术集成—制度适配”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二是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探索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专利池、专利开源等新模式,实现知识产权运营的科学布局、有序竞争与协同发展;三是畅通知识产权金融循环,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和精准适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经验,加速构建未来产业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
技术赋能:完善知识产权风险治理
未来产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竞争程度加剧、行业生态未成熟和技术存在不确定性等风险。特别是新兴技术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社会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伦理等议题的深切关注。因此,有必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强化知识产权风险监测与预警预控。
首先,应推进未来产业专利导航分析与运用,厘清新兴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发展路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绘制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可视化图谱;第二,应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创新攻关,完善新领域、新业态专利审查标准,加快关键技术的精准识别与科学遴选;第三,应创新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环节协同,完善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第四,应完善未来产业科技伦理治理规范,遵循“科技向善”的基本理念,完善科技伦理审查制度,加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伦理监管研究。
开放合作: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协调
当前,未来产业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各国和地区纷纷加大对未来产业资金投入和谋划布局。实践中,虚拟现实、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和技术出口管制措施升级,我国仍有必要加强未来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国际协作。
应完善未来产业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导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战略主动,构建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积极争取未来产业话语权、标准制定权和博弈主动权。还应培养复合应用型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大批知法律、懂管理、善运营的知识产权领军人才。